最近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短视频中开始刷到很多代表、委员们精心准备的提案建言。昨晚,来自江苏的全国人大代表邵永海提出“希望增加老年人子女陪护假”,让人不禁心中一暖。希望这条建议被采纳,给天下父母子女实实在在的安慰。
邵永海代表认为,现代社会中,年轻人工作繁忙,陪伴父母的时间越来越少,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对子女的陪伴和照顾需求却越来越高。他建议将子女陪护假纳入国家劳动法或地方性法规,明确规定子女有权享有带薪陪护假期,并以“假期法定”“分段递增”“灵活安排”的方式推进。
他还建议,子女陪护假期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应允许分散使用,而非一次性休完,以便于突发情况下随时提供照顾,而不必担心连续离岗的问题。
可以说,这是一条相当贴合当下的建议,是深度体察社会生活的结果。现代社会,很多老人与孩子分居两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人身心产生更多的照护需求,子女却面临着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困境,即便有心回家照顾,也常常请假困难,甚至可能冒着被辞退的风险。老人们出于对子女的关爱,不愿成为他们的负担,宁愿子女安心工作,也不要他们请假回家,这种无奈现实,有时甚至会带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敬父母是子女的责任,也是社会伦理的基石。当现实的困境让子女难以履行陪伴的责任时,这种传统美德的传承就会受到冲击。这也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家庭和谐理念相悖。子女陪护假能够强化家庭情感纽带,为子女后代树立良好的榜样,传递正向的家庭价值观。
这条实实在在的建议如果得以落地,其精神层面的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无论是盼望孩子常回来看看的老人,还是焦虑不能床前尽孝的子女,都会由衷地感到欣慰。毕竟他们的内心被看到,感受被共情。就像近期被热议的全国多地逐步推进落实普通高中双休制度一样,从制度层面对社会承压群体予以关怀和照顾,不仅有助于缓解个体的焦虑和疲惫,更能够体现社会对人性的深度认知与关注。
新民晚报
记者:姜燕
编辑:龚紫珺
编审:陈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