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餐厅大门的一刹那,有一种梦回唐朝的感觉,灯笼暖光映着木质隔断,氛围感直接拉满。地标美学创意菜‘沈阳故宫’‘簪花仕女图’做得惟妙惟肖,边品尝美食边体验文化历史,还有唐风歌舞表演,就餐体验让人惊喜到想‘原地鼓掌’。”上周末,到文艺路上一家将传统文化融入菜品和环境的餐厅就餐后,95后通信工程师刘先生念念不忘。
国潮餐厅一座难求,身穿旗袍到沈阳故宫打卡拍照,把郑家洼子青铜短剑冰淇淋吃进肚子……记者连日采访中发现,传统文化已在市民生活中繁盛存在,国潮消费澎湃着新活力。

更多年轻人爱上国潮
国潮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设计元素,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潮流美学进行创新转化的商品与艺术作品集合体。
正值暑假,辽宁省博物馆的文创商店里,暑期前来旅行的大学生小郑正在挑选纪念品。“这个岫玉的玉猪龙手链太漂亮了,买给女朋友,跟她的国风穿搭很般配。”步摇冰箱贴、簪花手串……这些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印记的文创产品,持续“圈粉”年轻人。数据显示,两年多来,辽博文创产品呈几何式增长,2024年营业收入比上年激增534%。

国潮风劲吹,让传统文化符号从历史中走了出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走进头条胡同,身着新中式服装、头戴发簪拍照的年轻身影不停闪现。中气食族中医冰淇淋&金方茶门店前排了长长的队伍,珠光宝气葫芦金方茶几乎是人手必点的一款单品,当天可无限续杯。工作人员介绍这款葫芦的制作工艺来自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工艺,双面上釉。另外,添加灵芝、石斛等原料的中医冰淇淋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体验成功,就喜欢这种创新!”一位举着猴菇冰淇淋品尝的年轻人说。

国潮澎湃,涌动着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文化消费中的强劲活力。艾媒咨询发布的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预计,到2028年,国潮市场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文化自信滋养国潮风行
一件白衬衫、搭配一条马面裙,这是今夏95后“辣妈”赵雪最喜欢的“战袍”。“血脉里的传统文化觉醒了,那种感觉你懂吗?上班穿上一条马面裙,就感觉很自信,气场十足。不仅我穿,我女儿也经常穿新中式,再戴上头饰,走在大街上特别吸睛。”赵雪说。

年轻人对国潮穿搭有多钟爱?00后沈阳女孩瑶瑶开了一家专门销售新中式穿搭的小店,“就拿这款国潮盘发发簪,你猜一共卖出去多少?四万多件。几乎都是年轻女孩买,一次买五六个换着用。”瑶瑶对记者说。
当下,90后、00后正成为国潮产品的消费主力。《2024年度青年国潮品牌强国观察报告》显示,如果产品融入国潮元素,近八成受访青年会更有购买意愿。支持国货、性价比高、看重文化内涵,是受访青年愿意购买国潮产品的重要原因。
“国风流行、国货热销、国潮涌动,折射出中国消费的新趋势、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欣赏并热爱着国货品牌和传统文化,优质国货与传统文化的时尚结合,让年轻消费群体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国潮热既是经济现象,更是文化现象。国潮风行,不仅彰显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升,更体现出当代消费者的文化自信。”京东研究院专家认为。

对于这一点,80后沈阳市民刘女士深有感触。她的女儿在春节看完电影《哪吒2》后,就开始找各种有关的书来读,这半年几乎所有的文具、衣物都与哪吒、敖丙相关。“后来还扩展到了钻研《西游记》,唐宋著名的历史人物,感觉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一下子就‘开窍’了。”刘女士说。
转化为生机勃勃的经济动能
在老北市景区的辽河非遗美学馆内,展示着多件精美绝伦的张氏戏衣,每一件都凝聚着手工缝制的心血。张氏传统戏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立告诉记者,受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喜爱,正在探讨推出适合年轻市场的产品,进一步做好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不再是“文化标本”,而是可触摸、可转化、可增值的“活性资产”。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开发时尚国潮产品。推出彰显中国审美、中国风格的时尚穿戴、家居、潮玩、运动、电子设备等产品,推动在服装、箱包、珠宝、美妆、玩具等领域开发联名款文创产品,打造国货“潮牌”“潮品”。
在辽宁宾馆非遗旗袍坊内,沈阳满族非遗旗袍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章爱君介绍,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提升,传承技艺的同时要不断创新。近年来,旗袍定制量年平均增长近30%,丝巾、香囊、手包等文创产品更是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历史记忆与人间烟火融合,带有中华文化印记的设计成为市场新宠,正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强劲的国潮风尚,正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生机勃勃的经济动能。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刘洋 实习生:张理哲 张芷涵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