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跃升,市民健康更有“医”靠,“病有良医”迈上新台阶……4月10日,深圳市宝安区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政府工作报告用真金白银回应民生关切,宝安区连续六年财政支出超七成投入民生领域,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民生实事高质量完成。“高品质民生幸福城建设”量质齐升!今年,宝安区传递出以更大力度增进民生福祉的鲜明信号,突出幸福可感可及,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宝安区坚持将七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领域,高质量实施2025年度民生实事项目,让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幸福更可持续。

在宝安,感受幸福生活

“学有优教”“病有良医”

幸福和优质公共教育体系息息相关。除了增量,宝安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教育更加优质均衡,“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跃升。过去一年,宝安区新建学校(园)23所,新增公办学位4.63万座,在全市最多,普惠园在园儿童占比约93.7%、比上一年提升3.9个百分点。新建学位70%左右,布局在原教育资源较薄弱的西部、北部片区。新增国家级教师2人、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8人,宝安中学(集团)等2家入选全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获评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区、全国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实验区、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

幸福,来自优质便捷的医疗。去年,宝安“病有良医”迈上新台阶。新增4个国家级、1个省级重点专科。区妇幼保健院、区中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分别荣获A++、A+和A,均为全国最高等级。区人民医院升格为“广东省人民医院深圳医院”、启动10个学科合作共建。9家区属公立医院新改扩建全面加快,区中心医院(二期)等建成。市人民医院宝安医院在西部加快建设,燕罗湾区芯城医院立项获批,互联网医疗全覆盖,医疗资源布局更均衡,各街道民生设施短板加快补齐。创新设立深港协作跨境医疗联合体,试点开通5家港式家庭医生诊室、服务2.6万人次。“5分钟社会救援圈”项目获2024年全国两会点赞关注。

群众衣食住行中蕴藏的朴素愿望,就是民生建设的切入点、着力点。去年,改造老旧小区63个、全市最多。10个综合整治类城中村改造试点项目全面开工,51个城中村供用电整治全面完成、惠及居民约23万户。推动129个住宅单元加装电梯、有效解决万名群众“上下楼”难题。“瓶改管”全面收官,20万户居民用上了清洁、放心的管道天然气。市容环境综合指数测评四个季度考核结果均为A等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让市民享受更多的优质医疗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清单”,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举措,亦有着眼未来的长远布局。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今年宝安区将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市民群众生活水平。

从量到质再到全过程产业链,宝安的教育发展将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宝安今年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新组建公办中小学教育集团2个,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2万座、公办义务教育学位1万座、公办普高学位0.6万座。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AI+教育”普及。打造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高地,加力构筑人才汇聚优势。

让市民健康更有“医”靠。今年,宝安区将深化与省人民医院等院校高水平合作办医,创建省级中医药重点专科5个,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更多的优质医疗服务。加快“宝医数智”大模型项目建设,AI赋能全区医疗行业。全面实施“一次挂号管三天”等便民措施,全区公立医院325项检查检验、影像结果互认互通,群众就医“一单通用”“医”路无忧。

企业发展既是构成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也是承载就业人口的民生载体。宝安通过积极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以“无事不扰、有求必应”态度做好企业服务,常态化抓好产业空间租赁市场“五乱”整治,以高效的“码上监督”保障企业安心发展。

此外,今年宝安区将铁腕整治电动自行车占道、与人争道等顽疾,畅通连接地铁口的人行道、跑步道,布设往来穿梭的微巴循环专线,减少电动自行车出行,让群众出行更加顺畅;持续开展儿童友好城区建设,让儿童成长环境更加友好;社交有空间、看病不用走远、楼下就能健身,既充满“烟火气”又更具“家园感”,实现“低成本安居”与“高品质生活”有机统一,让城中村更有家的温暖,住得实惠、住得舒适、住得安乐!

文 | 李薇 陈云强图 | 颜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