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飞的”跨省赶飞机,“空中120”打通生命绿色通道,无人机飞越茶田精准识别病虫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正以立体化、智能化的创新场景重塑产业格局。
2024年是业内公认的“低空经济”元年。而连续20年蝉联全国百强县榜首的昆山,早在2020年就提出构想打造“低空数字产业经济带”。随后,花桥低空经济产业园应运而生。同年,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开启低空领域职教人才培养探索。

学校与航天时代飞鹏签约。昆山二中专供图
目前,产业园已吸引15家上下游企业落户,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新产业催生新职业,人才缺口亟待填补。面向产业园与周边企业需求,昆山二中专摸着石头过河,从技能大赛练兵,到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坚持以产教融合为指引,在低空领域人才培养的竞赛场、实训室、产业带发现真问题,寻找新解法。
抢答竞赛题,“双闭环”培养技能人才
“祝贺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蝉联一等奖。”江苏省中职无人机操控与维护赛项近日在昆山二中专落幕。结果公布的一刻,沈冠宏、林圣琦、徐宇凡与老师相互击掌庆祝。随后举办的高职组智能飞行器应用赛项,万晓松、徐俊辉、钱欣彤又荣膺一等奖……
过去一年多,昆山二中专师生已在低空经济相关职业技能比赛中拿下14项省赛、国赛大奖。这与学校“赛课融通”的教学体系息息相关。
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尚无成熟先例,竞技场上却涌动着行业最前沿的活力。
为此,探路的昆山二中专将无人机操控与维护、智能飞行器应用技术等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赛题与评分标准拆解为教学模块,融入专业核心课程,要求专业教师“既能带赛,又能授课”,通过竞赛倒逼技术更新与教学创新。
“竞赛内容融入教学标准,教学成果提升竞赛水平,从而形成‘教学—竞赛—教学’闭环迭代。”该校数字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康伟介绍。
答好竞赛题,关键在创新,根本解法在产业需求。
“识别到救援对象,无人机就会抛投救生宝,遇水自动形成救生圈……”昆山二中专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负责人赵文斌手持一架无人机介绍,去年11月,学生们就是拿着它,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斩获金奖。获奖作品的创新点,便来自校企合作中挖掘到的应急救援场景。

学生在校内开展无人机操控训练。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摄
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竞赛任务,再将竞赛中的技术创新转化为企业解决方案,加速低空经济领域“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场景落地”闭环形成。校企联合研发,学校师生团队已参与河道巡防、智慧农业植保、城市三维建模等多个项目,用技术反哺产业升级。
学校还积极构建“全员备赛、全程融赛、全域强赛”的人才培养路径:通过整合产教联合体资源,由企业提供竞赛设备,学校输出培训课程,政府搭建赛事平台,实现“设备共享、师资互通、数据联动”;建立“竞赛学分银行”,将赛事奖项与课程学分、毕业证书、企业录用资格挂钩。
勤做实践题,“两步走”紧跟发展前沿
昆山顺达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无人机巡检现场,昆山二中专2020级学生栗昊阳熟练地操控无人机掠过高压线塔。去年,栗昊阳考取了中国民航局CAAC超视距机长证书,已被顺达电力“抢订”。
“像低空经济这样的新领域,尤其强调师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昆山二中专副校长杨玲说,只有将课堂理论转化为真实场景的实践能力,才能培育出产业需要的“即插即用”型技术人才。
昆山刚好有着广阔的低空经济实践“空域”。
2021年,花桥低空经济产业园引进“链主”企业航天时代飞鹏有限公司。该企业打造了国内首个基于5G通信技术的工业级中小型无人机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具备年产1000架中型无人机和1万架小型无人机的设计产能。

昆山二中专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摄
链主企业入局,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加速集聚。据此,昆山二中专定下了“跟着龙头企业跑步走、携手本土企业齐步走”校企合作策略,将行业实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方面,向大企业学习先进技术标准、行业规范和项目管理经验,紧跟行业前沿,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实践机会。
昆山二中专与航天时代飞鹏共同建设“航天飞鹏无人机培训基地”“航天时代飞鹏无人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双方合作组建飞鹏现代学徒制班,学生带着任务开展多岗位学习,企业派师傅全方位指导。
目前,学校5名学生在企业实习。在此基础上,去年8月,双方的无人机操控员执照CAAC培训开班,11名学员顺利考取执照;今年3月,学校申报的“航天时代飞鹏产业学院”获批第七批苏州市职业院校优秀产业(企业)学院。
另一方面,向小企业学习贴近市场的灵活应用和创新思维,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本地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选择。
昆山二中专围绕企业用人需求,积极开展与本地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昆山鲲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立“鲲鹏无人机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产学研用一体化。通过与本土企业的紧密合作,不仅帮助师生接触到现实应用场景,还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推行“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由企业出题,双师指导,真正实现“把毕业论文写在实践中”,让教育成果扎根产业需求。
钻研思考题,“手牵手”化解供需矛盾
“录取时,40个名额‘秒光’。”据杨玲介绍,学校于2020年在电子、计算机专业设置无人机方向,去年正式开设“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今年还将申报“飞行器数字化装配技术”专业,受到学生、家长热切关注。
“面对火热的态势,我们更要保持清醒认知,着力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适配难题。”杨玲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这是低空经济相关专业建设不容忽视的痛点。
当前,昆山二中专教师团队正与企业合作,共同编写四门专业课程教材,包括《无人机组装与调试》《无人机动力技术》《无人机航拍技术》以及《无人机编队飞行技术》。

昆山二中专承办低空经济相关职业技能比赛。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摄
聚焦重点优势产业链,学校联合航天时代飞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昆山创新研究院、昆山鲲鹏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校企科研单位共同建设低空经济县域产教联合体,围绕“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学校与联合体成员单位制定了“多元协同、岗位对接、学科交叉、专班定制”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产教联合体,我们能够更好地整合地方产业资源,破解职校‘缺设备、缺项目’难题。”康伟说。
“隔行如隔山,不同领域有不同要求,学生技能前端掌握程度与企业标准往往存在明显落差。”航天时代飞鹏制造中心副主任潘英才直言,校企合作中,企业普遍仍面临二次培训问题。
他谈到,做好产教融合,归根结底要回到行业需求,一方面,学校应更多地、更早地让学生走进企业,触摸一线;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守株待兔,要主动与学校合作。
昆山二中专对此开出“对症药方”,提出“专业嵌入式发展”理念,未来将有机融合传统工科专业与无人机应用。既避免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竞争,又契合企业对复合型技术工人的迫切需求。
杨玲说,站在国家低空经济战略布局的新起点,期待这些创新实践能够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为破解新兴产业人才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提供职教方案,“这便是职业教育在培育新质生产力中的主动担当。”
(苏报融媒记者 徐靖怡/文)
编辑: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