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明星展示板党礼盒产品。本版图片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汪静 摄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特派记者 汪静 李璟
发自湖北恩施
“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让每个吃党参的人,餐桌上都有板桥党参,让板桥党参重新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的党参。”
8月12日,山间仍余大雨刚过后的雾气,恩施板桥镇的板党基地里,客人们正参观着板党博物馆,而博物馆后面干净明亮的工厂中,不少妇女正在选采党参。一位正在工作的大姐告诉长江商报记者,做得多的时候,一天能赚两三百元。
“这些都是附近的农户。”恩施市峰岚板桥党参有限公司总经理邹明星说,“加上参农,我们现在帮扶的农户有200多户,户均增收能达到20万元。”
邹明星个子娇小,五官端正,如她的名字一般,有着一双如“明星”般明亮的眼睛,是个十分可爱的土家妹子。只要提起党参,她便能滔滔不绝,从板桥党参的特征,到非遗炮制技艺,再到每一批党参的农残检测标准,她都能说得细致入微,眼里满是对这份事业的执着。
从三年前返乡创业,到如今承托起恩施“板桥党参”的重担。如今,看着农户们靠种党参增收,看着板桥党参从沉寂走向热销,她更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只要守住品质,总有一天,全世界吃党参的人,都能认准‘板桥’这个名。”
从建筑“幕后”走向板党“台前”
“以前我爱人在外面做建筑,连国外一带一路的项目都参与,我做后勤,不用操心太多事。”
在板党博物馆里,邹明星身后展柜中陈列着祖辈传下来的“三托三斗”炮制工具,她的语气里满是对过往安稳生活的平静回忆。那时的她,从未想过自己会踏上创业路,更没想过要为家乡的一款中药材“拼命”。
改变的念头,源于一次偶然的返乡。2022年,因政府招商引资,邹明星回到板桥镇,却意外发现曾让家乡人引以为傲的板桥党参,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十年前因从业者品质把控不严,有人将甘肃、贵州党参混充板桥党参售卖,不仅砸掉了东南亚的外贸订单,更让这板党“中国四大名党参之首”的金字招牌彻底沉寂,于是,邹明星做了一个让身边人意外的决定:回到恩施,留在板桥,重振党参产业。
事实上,邹明星是地地道道的板桥人,她出生在“板党世家”,父亲和外公都种党参。家人炮制党参的忙碌身影,成为她年幼时无法抹去的回忆。“这是我们的根,我不能眼睁睁看着它没了。”邹明星说。
当时很多人劝她,农业周期长、风险大,不好做,但都改变不了她的决心。2023年,她和丈夫一拍即合,决定接手恩施市峰岚板桥党参有限公司,拿下“板桥党参”的商标,更是推动非遗申报,成为恩施市首位板党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
“要让板桥党参走出去,光有非遗名头不够,必须先重建标准。”成为非遗传承人后,邹明星清醒地认识到,十年前的“信任危机”源于品质失控,如今要重拾市场信任,必须从源头把控。
做标准,要从种子开始。为此,邹明星多次往返武汉与板桥,主动对接湖北省中医药材所、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轻工业大学的专家团队,联合制定板桥党参的种植、炮制、检测全流程标准。
在收购环节,邹明星更是设立了“铁规矩”——在板桥镇的收购点配备专业检测设备,每一批送来的党参,都要经过农残、重金属检测,“达不到标准的,就算农户找上门求情,我也坚决不收”。
仅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她就在板党上投入了近2000万元,其中近200万元专项用于种子研发与二产创新,单是种子培育,就砸下了100万。
“板桥人本来就会种党参,我只是帮大家把标准立起来,让大家种出来的党参能卖上好价钱。”在她的带动下,板桥镇的党参种植面积逐渐恢复,从最初的零散地块,发展到如今的18000亩。
闯入电商破局拓市场
如今,板党的标准立起来了,但问题是,知名度仍有不足。
解决了种植端的问题后,邹明星又面临新的挑战——销售。最初,她想走传统代理模式,带着党参样品跑遍武汉、广州、杭州等城市,却屡屡碰壁,“经济形势不好,经销商都怕担风险,没人愿意代理一个‘沉寂十年’的品牌”。
一次次被拒绝后,邹明星没有气馁,而是将目光转向了线上:“现在年轻人都在网上买东西,咱们的党参要被看见,必须闯电商这条路。”
可作为“电商小白”,邹明星的起步之路布满荆棘。最初,她尝试自己起号直播,可收效甚微。但她没有放弃,而是收拾行李,频繁奔赴杭州、广州等电商重镇“取经”,慢慢地,邹明星摸索出了适合板桥党参的电商模式:“把线下经销商模式搬到线上,我们做厂家,负责供应链和品质;达人做经销商,负责卖货,只要把利润分配好,大家自然愿意合作。”
就这样,板桥党参的口碑渐渐积累起来,仅一年时间,电商销售额就突破1000万元。
在电商销售步入正轨后,邹明星又将目光投向了产业升级。
她的眼光十分长远。她知道,仅靠初级农产品,附加值有限,要让板桥党参走得更远,必须做深加工、延伸产业链。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启了二产研发,从最初的固体饮料、板党酒,到后来的党参面条、蜜片,每一款产品都经过数十次调试。
而在邹明星的规划里,板桥党参的未来远不止于此,她甚至定下了“五年计划”,计划在五年之内将板党引向高端化市场。
板桥镇地处高山,独特的气候条件很适合发展康养产业。“未来,我们要把一产、二产、三产结合起来,让客人来这里不仅能体验党参种植、炮制的乐趣,还能享受康养服务。”邹明星表示。
不过,这样的规划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农业产业的长周期特性,让邹明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党参要种三年,前三年基本看不到回报,现在已经投了将近2000万,还在继续投入。”但她从未动摇,“我相信,只要守住品质,把品牌做起来,总有一天会有回报。”
从为丈夫打理后勤的“幕后支持者”,到撑起板桥党参产业的“台前领航员”,邹明星用两年时间完成了蜕变。如今的邹明星,一个月60%的时间都在出差,白天对接达人、参加各类展会找商机,晚上常常在飞机或火车上度过,她说:“累是真的累,但每次听到顾客说‘板桥党参真好’,看到农户拿到收购款时的笑容,就觉得一切都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