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0日,广东21地市一季度经济数据已全部出炉。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5市保持领先优势。

增速方面则呈现出新的“格局”:经济体量不大的梅州以6.5%的增速领跑全省,成了新的“黑马”;紧随其后的是惠州(6.4%)、肇庆(5.5%)、东莞(5.3%)和深圳(5.2%)。一季度,有8个地市增速高于全省水平(4.1%),河源、清远2个地市增速与全省持平。

经济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经济增速则是一个周期内区域经济发展“精气神”的体现。透过一季度经济数据,既可以看到当前经济回升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可以看到工业产业对各地经济的有力支撑。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在加快抢订单、招人才的步伐,共同发力“拼经济”的同时,各地正以产业链、都市圈为链接,打出一套组团协同、“破壁”融合的“进击”打法。

“开门稳”“开门红”

背后的“确定性”

从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省内各经济大市稳住“基本盘”,为全省经济稳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中,广深“双子星”的经济总量分别突破7000亿、8000亿元。

作为下一座万亿城市“头号种子选手”的惠州,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超1400亿元,增速达到6.4%,比上年全年增速高出2.2个百分点,实现了“开门红”。

与此同时,梅州、肇庆等城市虽然经济体量不大,但也在开年以来奋力跑出较高增速,发展势头令人眼前一亮。

从经济总量和增速两大维度来看,同样面临着增长压力,为什么一些地市可以实现不错的“成绩单”?

产业是一个重要观察窗口。充分发挥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与优势,加大投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这些城市实现“开门稳”甚至“开门红”的“秘诀”所在。

以广州为例,今年一季度广州GDP实现了3.0%的增速。平稳开局背后,是广州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制造业的反弹“回暖”。虽然仍处在深度调整期,但今年以来广州造车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速度明显加快。尤其是3月以来,小鹏汽车销量再一次刷新纪录,一季度交付新车同比增长331%,带动广州汽车制造业3月单月增加值增长11.5%。

“梅州不是天生落后,也不会永远落后。”透过梅州全省第一的增速,也能看到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的有力支撑。

得益于销售订单的增加和产能提升,当地高端铜箔产业龙头企业嘉元科技在一季度扭亏为盈,成为铜箔行业首个实现业绩反转的企业,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值增长。包括嘉元科技在内的50家骨干企业合计增长12.3%,拉动梅州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9个百分点。

面对外部环境的诸多“不确定性”,如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经济增长注入更多“确定性”,已经成为各地发展所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发挥差异优势

产业链互动更加频密

综合各地数据显示,一季度,全省有14个地市工业增速加快,16个地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梅州、惠州、肇庆、清远等9个地市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省各地在拼经济、拼产业上各自发力的同时,也有更多城市正因为产业链、创新链的互动“走”得更近。

不久前,作为广东经济“第五城”的惠州迎来崭新的发展命题:协同深圳、东莞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带,不断开辟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今年以来,广东明确要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下大决心、集中发力。而在这两个领域,深圳、东莞、惠州这三座城市的合作,无疑是最具有想象空间的区域组合。

公开数据显示,深圳已汇聚人工智能企业2600余家、独角兽企业6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入选,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丰富的创新资源、完善的创新生态是深圳的优势所在。

而东莞和惠州作为广东的两大制造业重镇,不仅在机器人的生产制造方面具备突出优势,也能够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工业化应用创造大量落地场景,让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品、技术在不断应用中实现更快的迭代升级。

今年一季度,在先进制造业、高水平制造业的带动下,深圳、东莞、惠州的GDP均实现了超过全省水平的增长,增速均超过5%。过去,这三座城市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协同发展上已经展现出了强大的合作潜力。展望未来,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打造珠江口东岸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带,必将大有可为。

这对于广东各地的启发则在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意味着“单打独斗”。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进一步发挥差异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合作,可以打开更广阔的发展天地。

都市圈建设提速

城市“抱团”谋共赢

从五大都市圈的规划视野来看,深圳、东莞、惠州同属于深圳都市圈范围内。如今,这三座地缘相近的城市又因为产业的高度关联而“同频共振”。

自五大都市圈发展规划发布以来,都市圈内各城市频频推出组团协同的合作举措,融合发展进一步提速,也为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

今年一季度,茂名、湛江两座粤西城市虽然增速均不及全省水平,但和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相比,均实现了更快的增长。

其中,茂名用“五链共建”破解单一产业结构,去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50个。湛江则聚焦“四绿一蓝”产业,开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招商。立足优势产业,加大招商力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这两座滨海城市的共同打法。

4月,茂名、湛江和广东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三方将通过协同合作、资源整合,全面提升湛江吴川国际机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支撑和服务功能,有力推动湛茂都市圈一体化进程。

粤东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三市,也加快了“组团”寻求突围的步伐。

一季度,三座城市中仅潮州(5.1%)实现了高于全省的增速。和去年全年(0.02%)相比,汕头虽然跑出了加速度,但一季度增速(0.5%)仍在全省垫底。受进出口大幅下降等因素影响,揭阳的增长势头比去年也有所放缓。

因此,需要客观看到的是,这三座城市在转型升级、融合发展上都面临着更迫切的需求。

数日前,汕潮揭都市圈举行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会上审议了汕潮揭都市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要立足三市现有优势产业、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统筹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各市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链配套,构建协作互补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背后的目标已很明确:打破区域壁垒,强化产业协作,加快转型升级,最终实现“抱团”共赢。

不久前,省委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对各地市“拼经济”下达了“任务”:经济大市要挑大梁、多干一点,其他地市要继续多作贡献,合力完成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从月度指标来看,随着一系列政策举措的实施显效,3月全省乃至全省各地的经济运行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系列积极变化。在关键的第二季度,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充分调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也正是广东各地市要集中精力办好的事。

●南方日报记者 黄叙浩 黄应来 邵一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