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
各大高校的学生已陆续返校
这时一个经常在网上吵翻天的
话题又出现了
父母该给大学生多少生活费?
孩子花超了该教育还是该闭嘴?

父母、孩子之间
消费观念的差距肉眼可见
老一辈讲求“苦难教育”
年轻人追逐“旷野自由”
父母觉得钱需要花在刀刃上
Z世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则觉得
社交是刚需
金钱换来的情绪价值就是刀刃
......
大学生整体的经济大权由父母支配、但同时又掌握了一定的自主控制权,这个时候父母和学生之间的“财权博弈”便生出很多问题。
好在整体上,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是理性的,学生的基本生活开销父母也可以给足。
记者采访的几位在呼和浩特高校就读的学生中,生活费的大头都是吃饭花销。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大一学生小宋一个月生活费2000元钱,小宋说自己实际上只花1300-1400元左右。“我们学校一天的饭钱不会花很多,一个月最多花1000元。除去正常吃喝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饭、玩一玩,没有要买奢侈品或者特殊品之类的,所以可以做到花销没那么大。”
同是农业水利工程大一学生的小安每个月生活费2000元,吃饭花销在1500元左右。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研一学生冰心的生活开销中,70%都是探店、吃各种美食。
学生花超支的情况有很多,因学生偶然性的超支家长大多都能满足且能理解。
小安的生活费有时候会不够用,比如碰到一些小长假。“我不太有规划。”小安说自己是一个想花就花的人:“从这一个学期开始有规划地花,是为了五一出去玩。”对于自己花超了的情况,家长比较支持小安,“家长比较支持我在大学期间多出去看看世界、接触不同的人和事。”
大一学生小宋也有花超支的情况,“上个学期谈恋爱了就花得比较多。”除了恋爱经费,突然生病也会超支,小宋说自己期末感染了诺如病毒得了肠胃炎,光是治病也花了不少钱。
研一学生冰心在考研报班、买书、探店打卡太多的情况下就会生活费超支,这个时候就要求助于爸爸妈妈。
意外超支父母可以理解
如果是学生和家长之间
金钱观、消费观的冲突
那争执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大一学生小宋说:“家长觉得必要的钱该花就花,非必要的、超出自己能力接受范围的家长肯定不会同意,比如说生病花费2000多元他们都会接受,但为了买小手办、玩具花1000多元他们就不会接受。”
因为消费观念不同,内蒙古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二学生斯楞格有时候会和父母起冲突,“他们有的时候觉得我网购的东西太多,买些没用的东西,我反而觉得我买的都是必须的。”因为自己和父母购物方式有差异,父母对网购这一个行为有偏激理解。除了购物方式的差距,消费习惯上的差异也会引来父母的不理解:“我用的擦脸巾他们不用,他们就觉得我乱花钱。”
既然“掌控”不了父母
那就掌控自己
有不少学生选择
打零工、兼职、勤工助学
来增加额外生活费
“我从大学开始就赚外快了,就是为了能多挣点,买一些自己想买的东西。”
内蒙古大学研一学生冰心的生活费一部分是父母给,另一部分靠自己兼职。“爸爸妈妈给3000-4000元一个月的生活费,这一部分是每个月固定的,我有时候报班、买书的费用他们会另外给。兼职给孩子们教口才也挣一部分,我假期自己兼职的话,20天能挣到4000元钱。”
大一学生小宋也会参与学校实践增加生活费,“去年寒假参与了学院和内蒙古考试院的合作,一天挣80元。农大有勤工俭学名额,每年寒假暑假都能去当地企业工作,能提供生活补助。”小宋身边也有兼职的同学,“我有一个同学会上学校对面的快递站打零工挣生活费,因为他平常花销比较大,爱买衣服还不想让家长知道。”
作为成年人,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规划能力和自我控制力,所以在生活费支配上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子。
“他们很清楚自己有多少钱、也很清楚这笔钱该怎么花。”曾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做辅导员的额老师谈及大学生的经济规划能力表示,他所接触过的学生基本没有被生活费超支问题所困扰,都具备一定的花销控制能力。
“大家在规划生活费上还是比较有自己的想法的,比如换手机、买衣服、买包等高消费的东西的时候,会去争取奖学金或者打零工。他们也不太会去消费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东西。”
冰心希望未来可以做到花钱有规划、把钱花在刀刃上,而这个刀刃则是“买自己想买的东西,或者如报班学习、健身等提升自己的东西。”
不花超、刚好够花是内蒙古大学研二学生斯楞格的消费观念,每个月近三千元的生活费刚好花完是理想状态,不过日后斯楞格想攒点钱,应对给朋友买礼物等偶然的事情。“一顿花得多的话另一顿就会花少点。”斯楞格也会在饭钱上控制自己的开支,一天之内点了一顿外卖的话,另一顿就会在学校食堂吃。
消弥观念上的差异需要时间,也需要差异双方主动沟通。消费观念差异的背后包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存在差异。不同辈的人需要互相理解彼此的生活品质追求与日常生活习惯。
辅导员额老师希望父母能留给孩子支配生活费的空间,“既然这笔钱已经给学生了,就是给他们一个自主规划的空间,也不需要太多直白的干预。”
对于孩子消费观念与父母有差距的情况,额老师更推荐父母靠身体力行地引导、潜移默化地影响。“其实学生们都很清楚自己家庭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父母也需在潜移默化中给出学生消费观念上面的教育。”
学生生活花费超支后,额老师建议,和家长请求经费支持的时候首先态度要好、其次是说实话。“态度和事实陈述要做正确,诚实地告诉父母超支的原因。”额老师认为父母了解超支的原因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防止态势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及时止损。”
青橙融媒记者 赵江峰
来源: 呼和浩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