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初评结果揭晓。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入围终评名单。本次考古发掘的领队张溯表示“本次发掘也用事实证明了长城最早的起源地”。


齐长城源头东800米的夯土长城 曹建民摄
位于山东省中部的齐长城遗址,西起黄河东岸的济南市长清区孝里街道,跨越1518座山峰,绵延1200余里,在青岛市黄岛区于家河村入海。是有证可查、有据可考、遗迹清晰、中国建造最早的墙体工程,是中国长城的鼻祖。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记忆中的齐长城,最西端起点至220国道这二百来米历经风雨剥蚀,残高约有两米,宽约有六七米,上窄下宽。国道以东的七八百米城墙则十分壮观,高约三四米不等。宽宽的城墙,在搞广里大寨田会战时被削去一部分填入沟壑成为农田,220国道西部一段墙体成为一道不起眼的土垄。
齐长城起点夯土墙体的消失给长城经行道里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难。2022年,山东考古院为摸清齐长城的建筑年代,对齐长城沿线进行了勘探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2024年5月底在距齐长城起点东500余米处,珠珠山至陡岭子山之间一段高台地展开考古发掘,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考古施工。
考古探方揭露地表面积1100平方米,小小的探方展示出一个大大的世界,颠覆了我们传统常识下的认知,同时也佐证了相关史书的文字记录。
这次考古发掘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在齐长城遗址北边一百米的地方又发掘出一道城墙。经测定,其建筑年代上限在西周晚期,下限不晚于春秋早期,这把我们在旧志书中见到的关于齐长城建置年代的模糊记录大大提前。
位于珠珠山与陡岭子山之间的这段高台地,东西长400余米,宽100余米,齐长城墙体贴台地南端而过。当齐长城墙体消失以后,人们普遍认为它就是一段普通的台地,与齐长城没有关系。这次考古发掘证明,这段高台地是人工堆积的,齐国的长城曾在这里游弋不定。也由此解开了为什么地势平缓的广里谷地与大街谷地之间忽然隆起一道高岗,成为两谷地之间的自然分水岭。

发掘区航拍图 来源:新黄河
齐长城最初为什么选址建在这里,这是人们一直不解的疑团。迄今为止,传统的解释是:位于黄河东岸东障至广里这一地段依山傍河,地势窄狭,中间只有一条道路可供往来,容易设塞把守。其实,这只是原因之一。通过这次考古发现也证实了齐国大臣管仲回答齐桓公所问齐国疆域四至的一句话,“地南至于陶阴”(《国语·齐语》)。陶,即陶山,由齐长城南去五公里。齐国初建面积方圆仅五百里,陶山曾是齐鲁两国的界山。由此可知,齐长城建在这里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对于学术的研究,老一辈的学者们曾提出“大胆的假设,科学的论证”这一法则,可是齐长城建置年代的论证,不知假设过多少次,论证过多少次,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2024年,山东考古院长清齐长城遗址考古发掘的科学论证,不仅解开了许多历史谜团,更把广大学者曾一直认同的齐长城战国建置说确定为春秋早期,由此坐实了齐长城是中国最早的长城的定论。(来源:济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