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电驱稀土永磁电机项目生产线。


卧龙、厦钨等龙头企业接连落地;

英思特稀磁、天和磁材先后上市;

稀土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稀土永磁电机产业园用一年半的时间由概念变为现实;

包头稀交所向着面向全国的稀土产品交易中心目标不断迈进;

……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抢抓“两个稀土基地”建设重大机遇,紧紧锚定“全国最大”和“全球领先”目标,聚焦产业生态、科技创新、服务保障等关键要素,顶格谋划推进稀土产业发展,推动稀土产业向扩能级、建生态加速转变。

向新——优势加速释放

“这里有本土的资源优势、产业链集聚的市场优势,还有政策支持优势,吸引我们在包头布局建厂,填补区域空白。”南京瀚深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包头地区负责人熊飘洋说。

记者了解到,该企业于1月26日正式进驻,主要以稀土基材料为基础,研制以稀土催化剂以及永磁电机为载体的稀土基近零排放控制系统。项目产品技术突破了外资环保催化剂巨头的垄断,掌握了汽车尾气催化剂从配方到工艺的全套核心技术。熊飘洋介绍:“稀土催化剂是未来的趋势。我们用稀土催化剂代替传统的氧化铝,减少了贵金属的用量和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南京瀚深稀土基近零排放控制系统项目的引进是我市以“拼抢”姿态掀起招大引强新攻势,加速稀土产业链延链补链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市新开工6个磁材项目,新入驻8家永磁电机企业,已累计签约稀土项目32个,稀土产业链加速延伸拓展,产业集群优势加速释放,产业生态日趋完善。

向智——动能加速转换

走进卧龙包头永磁电机产业园,在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的加持下,工人们忙碌的身影与高频作业的机械手、高速运转的机器设备同频共振,交织成一幅热火朝天的画面。

“从去年5月20日开工建设到今年3月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和特种电机、风力发电机、工业永磁、储能等生产线已具备全面投产能力,这离不开科技赋能。”卧龙电驱(包头)永磁电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办公室主任裴植说。

科技创新,是激发“两个稀土基地”建设的核心动力。包头以科技创新引领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发挥鹿城实验室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选题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科技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科技成果实际应用和落地转化。

“我们将把与企业对接变为常态化的会诊或会商机制,瞄准当下企业发展的技术问题,不定期开展技术合作交流,以‘低成本、小科研、微创新’的方式降低产品成本、提升产率良率,跳过技术工艺调整转型的‘阵痛期’,让鹿城实验室的科研做到企业中,成果就地转化为企业产值。”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鹿城实验室主任张新房在稀土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情况座谈会上说。

向未来——“稀”引力持续增强

稀土产业是包头最具战略价值的“王牌产业”。包头聚焦“三在两找”,加强服务保障,积极推动稀土企业向下游延伸发力,做好由“矿”变“土”、由“土”变“材”、由“材”变“用”三篇文章,全力释放“世界稀土之都”的世界级“稀”引力。

紧贴企业需求,全力帮助企业找订单找资金拓市场。截至4月底,全市稀土企业270户规上企业103户。1-3月份,稀土产业规上工业实现产值248.9亿元,同比增长8.9%,增加值增速10.6%;金属、磁材、稀土合金、永磁电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1.5%、47.8%、8%、50%。在大力推动稀土企业向下游延伸发力的同时,积极探索“稀土+”新产品新应用,既让“老树发新枝”,又让“新芽成大树”。

争取用好国家政策,巩固扩大稀土产业优势。今年以来,争取自治区科技“突围”稀土点位“揭榜挂帅”项目5个,资金2500万元;争取自治区“两个稀土基地”奖补资金2863万元;先进制造业奖补资金1500万元;稀土产业链数字化转型试点资金1354.19万元,加快兑现惠企政策,促成创新资源要素向科技高地集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动产业耦合发展,助力实现产值目标。市工信局副局长、市稀土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温永清表示,去年以来,我们陆续组织了稀土+新能源、稀土+化工等6场耦合大会,这种耦合方式逐渐得到了企业家、科学家的认可。今年我们将持续组织系列“稀土+耦合”交流大会,挖掘“传统产业+稀土”的新应用,抓稀土产业与钢铁、有色、化工、新能源等产业的耦合发展,助力产业实现“原地倍增”。

硕果累累鼓舞人心,号角声声催人奋进。包头正紧紧抓住时代机遇,以更坚定的信心、以更科学的谋划、更果敢的担当、更务实的作风、更有力的措施,全力推进“两个稀土基地”稳步建设,以稀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好承担国家使命、服务国家战略。

(包头市融媒体中心记者:王嘉伟,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