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为“圆心”

步行15分钟为“半径”

画一个便民生活圈

一场以社区为单元的“微更新”

为绵阳带来了哪些改变?

  日前,商务部等11部门印发通知,推广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经验及开展第二批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申报工作,绵阳3项经验做法入选。

  绵阳经验凭什么被全国推广?

  因为它既有顶层设计的“畅”,在规划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时就先“问需于民”,缺什么补什么;

  也有承接刚需服务的“顺”,通过鼓励商家党员“亮”身份以及政务服务下沉,让“家门口”的幸福更有温度。

盘活“旧”资源

打造“新”天地

  4月9日上午8时许,涪城区绵州社区早已人声渐响。社区居民张小红先到楼下的绵州社区幸福餐厅吃完早餐,便准备出门开始她的晨间活动。

  “现在的生活圈很舒适。”张小红告诉记者,下楼3分钟就有健身器材还有河堤可以步行,锻炼完毕后5分钟左右就能到便民生活超市选购菜品,楼下还有菜鸟驿站可以线上下单。

  在张小红出行5分钟的路途上,还打造了隐市文创园,集纳太平洋影城、金鹰真冰场、大热KTV等新业态,成为休闲娱乐新去处。对她而言,这个串联起她日常的“生活圈”,便是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生动诠释。

  “文创园所在的高水片区和大桥东岸的小岛片区人口多,消费潜力大,但适合年轻人的个性化聚集式消费场景缺乏。城郊街道瞄准城市消费新需求,通过市场化招引运营,盘活原有工业风建筑,构建起了‘食、购、娱、体’交汇的多元消费场景。”城郊街道办事处主任张育维介绍道,通过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城市更新,“腾笼换鸟”“筑巢引凤”盘活了辖区低效闲置资源,如今这里日均客流已有2000人,年营业收入超4000万,税收贡献300万元。

  “一刻钟”,不仅代表时间尺度,更是衡量生活便捷度与舒适感的标尺。绵阳以全国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为契机,强化顶层设计,按照城镇开发边界与自然和行政边界、分析人口分布结构特征、划分道路和公共交通网络、衔接城市更新单元、空间集聚形态等六个维度研究,紧盯“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六大领域,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全面启动建设。

  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突出社区商圈这个概念,通过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打造,将夜间经济、银发经济、宠物经济以及文化资源融入生活圈规划建设,围绕跃进路片区、上马片区等重点区域,引导资源合理集聚,构建有区域特色的城市文化魂。

建设“小”商圈

释放“大”能量

  时代发展,生活圈的内涵也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业态迭代与动态调整。在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如何更好地满足居民需求?“注重因地制宜打造亮点,用一刻钟‘圈’出居民幸福生活。”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给出答案。

  幸福生活“甜甜圈”,这样的愿景就在游仙区涪江街道韩家脊社区实现。

  曾经,这里属纯居民型一类大型社区,固定文化活动场所紧缺,社会治安混乱,居民们苦不堪言。为彻底解决问题,营造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社区以集体闲置资产入股形式打造的“1921爱心列车”,涵盖“爱心超市”“爱心食堂”“爱心义诊”等服务内容。

  如今,“爱心发屋”里,居民在洗剪吹,“邻里万事帮”房间内,大妈正在配钥匙;旁边的“爱心超市”,购物的居民络绎不绝;“邻里驿站”也挤满了人,两位大爷正在棋盘前厮杀;“爱心食堂”的师傅正在准备午餐……

  “一站式服务”开在家门口,韩家脊社区居民张华连连称赞:“这里不仅涵盖了超市、农贸市场等基本保障类业态,还满足养生、休闲娱乐等品质提升类业态。”

  社区管理的“烦心事”变为服务居民的“暖心事”,通过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基层治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也为社区服务注入更多温度与活力。

  记者观察发现,业态随着需求的增加日渐多元,服务模式日趋完善。例如,开通便民社区巴士,串联起多所学校、小区、菜市场、便民服务点、商圈等;设置商业外摆消费场景,补齐市场利润较低的便民业态短板;创新提供“共享妈妈”社区志愿服务;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名优特产、消费场景、家庭服务以及爱心服务进社区行动等,真正把便民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在市级层面,绵阳把招商引资作为头等大事,出台《绵阳市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实施方案》,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食堂、“口袋微公园”,满足居民在购物、服务、餐饮、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需求。

  便利“入圈”,幸福“出圈”。作为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今年我市将完成25个以上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改善提升或建设任务,继续总结经验做法,用一刻钟“圈”出居民幸福生活。

记者手记

  城市首先是人的生活场景。便民生活圈的“圈”,指向的是非常细致而具体的生活需求,从小区门口早餐店的一碗糯米饭,到社区超市买一些生活用品,再到附近菜市场挑选几种新鲜的蔬菜……这些生活的“小确幸”往往体现着“大民生”。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便民生活圈里必备的菜市场、便利店、早餐店、洗衣店等业态,满足的是居民日常消费的“基本盘”,也是城市的“毛细血管”。只有通过打造多元化社区商业业态和多层次社区消费场景,打通“毛细血管”,才能激活经济的“微循环”,让无数“小河”充盈活水,才能让“大河”的经济脉动更加强劲。

  在绵阳,全市已建成的15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市民买菜、看病、休闲、娱乐等无需走出社区,15分钟内想要的一切都可以在社区内实现,既便捷服务百姓生活,也畅通城乡经济“微循环”,释放出更多消费潜能。

(涪江观察记者 郭若雪 尹秦/文 视觉绵阳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