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菲 本报记者 孙铭阳

从一线炉前工到技术领军者,再到全国劳动模范,这条路要走多久?建龙西林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业务主管、高级工程师王加林走了30年。

1993年,20岁的王加林从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毕业,面临人生第一个重大选择:是留在机关科室,还是投身炼铁一线?再三思索后,他毅然选择成为炼铁厂的一名炉前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王加林深知,唯有深入熔炉旁,才能真正触摸钢铁的脉搏。白天,他跟着老师傅摸爬滚打,钻研高炉操作技巧;夜晚,他挑灯夜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深度融合。几年间,他迅速成长为技术骨干,并在国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为后续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炼铁是传统行业,但传统不意味守旧。”这是王加林常挂在嘴边的话。2021年,建龙西钢环保改造迫在眉睫,老旧的除尘设备效率低下,脱硫系统亟待升级。他敏锐意识到,唯有创新,才能破局。白天王加林蹲守现场测绘数据,夜晚与专家视频研讨方案。根据高炉生产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科学、严谨的环保操作规程和环保应急措施,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亲临除尘现场,查找问题,分析问题,梳理新建除尘项目和在运行除尘设备改造工程施工方案。按工期保质保量地完成了180平方米烧结机脱硫项目的投产运行及高炉炉前出铁场除尘的改造工程。

2022年开始,王加林牵头推进炼铁各生产工序的工艺优化、数智化升级、科技创新研发、关键技术攻关及推广,使高炉作业实现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提升,解决了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烧结工序通过对标挖潜、优化外购燃料质量,每吨固体燃耗完成48.75公斤,每吨铁水成本降低8.56元。

王加林深知,单打独斗难成大事。他主动对接高校,搭建产学研平台。2023年,与中南大学、中国煤科院、北京科技大学、中冶设备、中钢热能院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开展的“高球比低碳冶炼技术研究、高炉喷吹用煤评价及优化喷吹配煤研究与应用、烧结低负压点火新技术应用、高粉化率灰石煅烧技术研究与应用、极寒气候干矿粉造球研究与应用”5项科技创新项目累计创效1874.52万元。与中南大学合作研发的“高球比低碳冶炼技术”通过国家级鉴定,被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2024年,“高炉高球比低碳冶炼技术”“绿色低碳烧结与高质化球团制备及其耦合优化的高效炼铁技术”“超高碱度烧结矿在建龙西钢高炉冶炼中的应用”等7个创新项目创效2207.65万元。

在铁花飞溅的高炉旁,在机器轰鸣的生产线上,总有王加林的身影。30载耕耘,硕果累累。无数个夜晚披星戴月伏案疾书、无数个夜晚与星海灯海相依相伴守护高炉现场,是他逐梦途中最常见的场景,不懈的努力和艰辛的付出最终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王加林牵头进行的“极寒气候干矿粉造球研究与应用”被列为2022年度黑龙江省重点研发计划指导类项目,“绿色低碳烧结与高质化球团制备及其耦合优化的高效炼铁技术开发”被列为伊春市重点研发项目,“中高硅熔剂性球团矿制备及高炉大比例使用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被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评定该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王加林个人也先后荣获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林都工匠”等称号,带领团队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今年,刚刚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的王加林在被问到感受时,他依旧谦逊如初:“荣誉属于集体,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钢铁工人。”

炉火熊熊,映照着他坚定的面容。如今,年过五旬的王加林依然活跃在生产一线。30年前那个青涩的书生,用半生时光将初心熔铸成钢。他说:“钢铁是工业的脊梁,我要用一辈子铸就这条脊梁。”在这片炽热的土地上,他的故事仍在续写,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炉火,照亮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