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张畅、杜志强)初春时节,走进兴山县南阳镇龙门河村,轰轰作响的旋耕机正在连片的烟田上来回作业,驾驶舱内,湖北省“十佳职业烟农”严光龙脸上的笑容格外灿烂。这里,正是严光龙的“融合致富试验田”——以烟叶产业为根基,串起红薯套种、民宿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产业链条,书写着“一片叶子富一方水土”的乡村振兴故事。

27年深耕,“门外汉”蜕变为“土专家”
严光龙与烟叶的缘分始于1997年,“别人能靠种烟挣着钱,我也能!”没种过烟的严光龙,如同那丈二和尚,摸不着一点儿头脑,但凭着敢想敢干的冲劲和不服输的韧劲,他将种烟路上的绊脚石一个个踢开:没有种苗就去外村买,不懂技术就一点一点学,缺少资金就去借贷,设备不足就一点点添置,27年间,他紧跟烟草部门的技术培训,将标准化种植、绿色防控、智能烘烤等技术“吃透用活”。
“投资大、风险高,要坚持实在是太难了!”谈起种烟,严光龙既觉骄傲又感心酸,“刚开始种烟时候,技术还不熟练,烤烟还是用的土炕房,家里又只有我一个劳动力,我白天到地里干活,晚上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有一回晚上吃完饭不小心趴在桌子上睡着了,一觉醒来,一炕房的烟全毁了,白白损失了近万元,当时差点就放弃了,后来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自那以后,严光龙更加细致严谨,一刻也不敢放松,持续深耕烟叶产业,2024年,他种植的110亩烟田交售烟叶1.33万公斤,上等烟比例达75.48%,创收45万元,慢慢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如今的“土专家”,是当地当之无愧的“技术标杆”。
产业融合,深山里培育出“黄金叶”
“单一种烟风险大,要让土地‘生金’,还得靠巧劲!”严光龙介绍道。近年来,他探索“烟薯套种”模式,利用烟叶采收后的闲置期种植红薯,60亩套种田年产红薯15万斤,增收7.5万元,既改良了土壤结构,又实现了“一田双收”。他还加入村级合作社,担任烟叶专业化服务的“服务员”,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等服务,年增收3.5万元。“现在种烟,从育苗到烘烤都有专业队,咱农民省心又赚钱!”村民老李感慨道。
2022年,严光龙抢抓改建新烤房的机遇和龙门河“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地域优势,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光龙民宿”,推出“观烟田美景、品烤烟文化、住高山民宿”特色体验,年接待游客近千人次,创收3.5万余元。“游客春天看山花、夏天享清凉、秋天挖红薯、冬天赏雪景,产业链越拉越长!”严光龙笑言。

联农带富,“拓荒牛”成长为“领头雁”
“一个人富不算富,带着乡亲们一起富,才对得起‘职业烟农’这个称号!”严光龙说。作为村级合作社的骨干,严光龙始终不忘“传帮带”,对于周边种烟的农户,他坚持能帮就帮的原则,采购肥料时候就帮别人带一些,有技术难题就上门帮人解答,同时,他还牵头在村内成立技术互助小组,定期组织烟农交流经验,带动周边烟农23户种植烟叶830亩增收350万元、周边村民70余人次务工实现增收15万元。
“烟薯套种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烟叶移栽结束后,在双行凹型垄的覆盖行上,扦插红薯……”如今,信息网络愈发发达,严光龙还抽空拍起了小视频,在网上帮助更多烟农答疑解惑、增收致富!
眼下,严光龙正筹划着新目标:将民宿升级为集农耕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综合体。“只要肯闯敢干,烟田里也能长出‘金饭碗’!”望着连绵的青山沃野,这位“新农人”眼神坚定。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