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烟台市融媒体中心】

YMG全媒体记者 衣玉林 通讯员 张磊 摄影报道
在烟台港滚装物流的火热战场上,有一位扎根一线的“老港口”,他用匠心守护每一辆商品车的旅程,用创新破解行业难题,用党徽的赤诚擦亮港口服务的金字招牌。他就是烟台港滚装物流公司场站运营部经理、共产党员姜永国。“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记者专程采访了这位新时代劳模。
从调度员到金牌合伙人
在商品车业务发展初期,为让烟台港在商品车码头领域快速达到专业化标准,姜永国作为骨干赴天津港、上海港拜师学习。那时烟台港商品车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刚刚接触这一领域的姜永国抓住了这个“入门”的宝贵机会。他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定位、指挥、配舱等专业技术,晚上回到宿舍后,继续总结学习结果,凭着这股拼劲,姜永国成为烟台港取得商品车定位作业资质第一人。
学成归来,他结合场地情况,摸索出一套适应公司生产的商品车实操方案。“大型商品车滚装船的船头是圆弧形的,商品车在摆放进去的时候,如果计算不当,会损耗大量的空间。”姜永国回忆,“同一船在每层都有不同港口运输的商品车,我们就去看别人是怎么摆的,一辆车一辆车地卡对,再进行优化,不断积累经验、提高效率。”
从一名普通的现场调度员到部门负责人,姜永国多年来虽然岗位在转变,但是“将商品车当旅客来服务”的初心却从未变过。2012年到2018年,始终在一线摸爬滚打的姜永国,先后为公司培养装卸司机200余名,定位司机近40名。姜永国率领的这支专业化、规范化的作业团队以精湛高效的业务技能,创下300台/小时的装船效率,在行业内创造了“烟台港效率”,得到了国内外知名船公司和货代的肯定和赞赏,真正成为客户心中“值得托付的金牌合伙人”。
“三优”管理法刷新港口效率
深耕商品车码头一线15年,姜永国不断精研技术,带领团队创新推出“小红帽”责任制、KY线管理等25项制度,优化82项作业流程,首创上岗“明白卡”和视频作业指南,制定“横三齐、竖两直”车辆停放标准,扎扎实实为商品车业务构建起了覆盖全流程的管理体系。
随着商品车滚装业务不断发展扩大,外贸工程机械类作业中各操作环节和流程逐步显现出许多影响生产和服务效率的弊端,主要表现在客户集港货物信息时效低,收车及堆场能力不均等方面。
针对这些问题,姜永国针对外贸工程机械作业从集港理货、场地堆存到外贸装船提出“集、储、装三优管理法”,实现了集港作业理货前置、库场堆存分票到人、场地功能分区设置、装船流程简化提效等解决方案,使得外贸工程机械港口生产作业过程得到全面优化。
打造两个“服务+”行业标杆
在姜永国办公室的柜子里,有一个烟台港为其颁发的“党员个性化品牌”——“永国服务”。“做客户与一线的连线员”是姜永国一贯的宗旨。
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集团全面融合为导向,姜永国是如何打造出对外面向客户、对内面向港口的滚装码头“服务枢纽驿站”的?答案源于两个“服务+”理念:“服务+平台”,筑造“一站式”服务枢纽,以集团改革为契机,重构服务流程,打造集业务办理、单证结算、质量理赔于一体的“四个窗口”,实现客户需求“一窗通办”。2022年,该模式吸引CAT、斗山等国际品牌落户,带动外贸大件货年吞吐量突破1300台,创历史新高。
针对工程机械客户痛点,姜永国创新推出焊接、加固、码头维修等15项增值服务,填补了行业空白。一位重汽客户感慨:“在其他港口无法解决的难题,在烟台港找到了答案。”
本文来自【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