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饶俊华)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银发经济”蓬勃发展。近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以“健康讲座”为名的推销活动正在乌鲁木齐悄然兴起,有老人听课后续消费高达5万元,引发子女担忧。

“健康讲座”变推销会

老人豪掷5万元买保健品

“我妈听了几堂课,买了近2万元的驼奶粉和1万多元的沙棘粉。”5月8日,市民熊斌无奈地说,加上前两年母亲“听课”买的各种保健品,已经超过5万元。

“讲课的专家说,这款驼奶粉营养价值特别高,不但能增强免疫力,还能降三高。”熊斌对比成分表后发现,和普通驼奶粉无异,上面有“保健食品”的标志。沙棘粉的情况也一样。

“我70岁了,听听健康讲座,了解点老年病的知识又没啥错,这些都对身体好,买来全家都能吃。”熊斌的母亲林女士说,吃完后联系业务员,还能送货上门。

熊斌说,父母都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他查看沙棘粉含糖,因此建议退货,可母亲不愿意。

而最令熊斌担心的是,这家公司不但组织老年人去酒店免费听课,还要组织老年人去旅游。“不敢想,还要被‘忽悠’多少钱。”

家住扬子江路的方秀琴(化名)在一次“健康公益宣传”活动上填表登记信息,并且领取了礼品后,工作人员又回访邀请她参加公益“健康讲座”。

“参加活动可以领鸡蛋和牛奶,听了几堂课后,买了1万多元蜂胶产品。”方秀琴说。

温情套路大揭秘

从免费鸡蛋到制造焦虑

家住河北路的72岁吴巧丽(化名)听了一次“健康讲座”后,买了6800元的护肝养生茶。

“跟我联系的小陈嘴甜心热,经常打电话问好。”5月6日,吴巧丽说,她在公园散步时,看到有几个年轻人在发传单,说会办“健康讲座”,她就留下了电话。第二天,一个叫小陈的工作人员联系她说,有北京来的专家讲课,去的人都能领到10个鸡蛋和一袋洗衣液。

当听到“肝气郁结会导致心悸、胸闷、胸痛,不尽早干预会引发心脏方面问题,还会拖累子女……”吴巧丽一下课就上前让专家把脉,专家建议她先买两个疗程护肝茶提前预防,她现场买了10盒护肝养生茶。

“我去了几次只领东西不花钱,他们不邀请我,也理解。”65岁的周群英说,她听了三次讲座后,没有再接到业务员的电话,而她的邻居买了产品,就继续接到了邀请电话。

采访中发现,部分老人是在第一次听课后就购买产品,大多数人听了多次课买产品,还有一些老人始终不购买产品,就不会再接到邀请听讲座的电话。

吴先生曾经销售过“核酸类保健品”,公司租在一个不起眼的写字楼里,业务员全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公司会先进行培训,包括和老人谈话的话术、技巧以及如何判断“A类客户”。他透露了惯用套路“五步营销法”。

“我记得当时有位老人,一次买了40盒核酸,一万多元,不知道要吃多少年。”吴先生说,他当初所在的公司在乌鲁木齐只待了一年,因为轮流搜集几次资料后,“A类客户”就不太好找了,继续留下去,还可能引来前面“客户”退货。

“这种公司大都不会长久,在各个城市‘打游击战’,邀请的‘专家’也并非真的,很多头衔都是虚构的。”吴先生说,保健品并不是药品,但是为了卖货,业务员和请来的“专家”都会夸大功效。

法律红线需警惕

这些营销手段已涉嫌违法

“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讲座’,所销售的保健品价格很多会比市场同类产品高,且其中可能还掺杂着一些‘三无’产品,购买时一定要谨慎。”新疆旭光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黎说,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容易受到疾病困扰,比较关注健康养生,这就给不法商家可乘之机。

李黎表示,针对老年人的“健康讲座”可能存在以下消费陷阱:一是冒充医学专家兜售保健品,二是夸大养生保健产品效果诱导老年人一次性大额购,三是以“高科技”旗号兜售“低质”产品坑害老年人,一些经营者利用老年人追求健康和长寿的心理,打着“高科技”的旗号,谎称普通产品具有各种“神奇”功能诱导老年人购买,骗取老年人钱财。

子女如果发现老年人参加“健康讲座”后购买了价格虚高、夸大功效的产品,可以采取法律手段维护权益。

首先,协商退款:如果老人已经购买了保健品且发现被骗,可尝试与商家协商退款。保留购买票据和产品,作为退款的依据。

其次,向相关部门举报商家的违法行为,请求追回被骗钱财。

第三,如果协商和举报均无果,可以收集、固定好相关证据,向人民法院起诉商家。在诉讼过程中,可以将商家及保健品推销员列为共同被告,要求他们承担法律责任。

孤独催生购买欲

谁在满足老人的情感缺口

“‘空巢老人’更容易陷入‘健康讲座’消费陷阱,这是由社会、心理及家庭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揭示出这部分群体的精神情感生活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更多关注。”新疆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富强表示,“空巢老人”长期缺乏子女陪伴,社交圈萎缩,对情感关怀极度渴望。而销售人员通过以身体健康为借口,将小问题放大,将成效无限扩大。同时,还有“每日问候”“上门拜访”“集体活动”“不买对不起销售人员的关心”等策略。

尤其是,免费健康讲座,促使很多患有慢性病、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产生心理负担。而“健康讲座”可能刻意播放急救失败案例,制造焦虑恐惧,这种营销会直击老人“不愿拖累子女”的心理软肋,将保健品包装成“自主养老保障”。

此外,“空巢老人”普遍存在“信息鸿沟”,商家利用这点伪造权威,谎称讲课的为知名“专家”,使得“专家”的话具有权威性,促使老人相信并购买产品。商家还会安排“托儿”在课堂分享“治愈经历”,利用从众心理瓦解理性判断,进而达到卖货的目的。

“子女应当多给予陪伴,了解父母的精神生活状况,并鼓励多参与社区组织的精神文化活动。”杨富强认为,“空巢老人”陷入过度健康消费陷阱的本质,是老龄化社会进程中家庭功能弱化、社会支持不足的缩影。唯有织密“情感支持+知识赋能+制度保障”的三维防护网,才能真正守护“夕阳红”。基层组织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对过度宣传成效,带有欺骗销售的现象,第一时间予以阻止。

警惕惯用套路“五步营销法”

一撒网 寻找客户时,一般选择公园或者大型小区,以免费测血压、免费领鸡蛋等“健康”“公益”活动吸引老人。领礼品时要求填表,里面有电话、地址、收入、哪些疾病、是否与子女居住等信息。

二筛选 如果是无收入、并且和子女共同居住的,会“pass”掉,高收入、未与子女居住、有买保健品史的老人属于“A类客户”,有稳定收入、未与子女居住的属于“B类客户”,针对这些老人,业务员会挨个打电话回访。

三攻心 每日嘘寒问暖,称呼“叔叔阿姨”建立信任。

四制造焦虑 由“专家”通过“真实病例”讲课,制造焦虑。

五促单“卖药”环节里,会安排“托儿”现身说法,介绍自己吃了“药”后得到哪些改善,业务员陪各自“客户”到专家那里排队面诊,“专家”趁机建议买几个疗程的产品,如果有人犹豫,业务员就要趁热打铁游说老人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