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国静)为筑牢“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的安全堤坝,我市综合采取落实预警“叫应”机制、集中开展查险除患等多项措施,切实提升防汛应急能力。
为增强“减”的效果,我市各级应急部门联合气象、排水等部门加强监测预报预警,持续优化监测站点空间分布,全市已建成气象监测站点154处、山洪雨量站点287处。严格落实“叫应叫醒”机制,按日、周、旬、月多渠道发布预报预警信息,通过视频调度、电话抽查、实地督查等方式对重点区域进行“叫应”提醒,实现早介入、早行动、早预防。持续提高预警频次和精准度,如遇险情,采取“新媒体”与“土办法”相结合的方式,迅速开展“敲门行动”,做到既“叫醒”又“回应”,确保出现突发情况能够及时疏散转移。
进入防汛关键期以来,全市上下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充分发挥村(社区)基层党组织作用,用足用好防汛备汛“吹哨人”及网格员等基层力量,积极动员鼓励群众排查风险隐患,确保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为科学决策、有效调度、防范应对和抢险救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了在推动防汛工作中形成合力,各地区、各部门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机制,将水库、淤地坝、重点堤防、山洪灾害防御和河湖长等责任人纳入预报预警平台统一管理,我市还与海东市、海北州建立湟水河流域防汛联防联控机制。更新水旱灾害防御专家库,为防洪抢险救援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指导。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发挥雨水情预警信息平台作用,强化雨前、雨中、雨后水情信息预报,推动“测防报”与“抗救援”有效衔接。
为全面提升“救”的能力,不断壮大基层应急力量,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立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库,形成灾害预警、灾情初报、数据核定的信息员队伍体系。目前,已组建社会救援队伍12支、企业专职救援队伍9支、乡村应急救援队伍183支,乡镇、村基层救援人员5139人,分批次组织开展能力提升培训班,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强化防汛物资配备,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坚持“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原则,积极筹措资金,加强各类防汛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全力保障防汛抢险救灾需求,确保汛期拉得出、用得上。
为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各地区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型媒体,及时发布防汛安全宣传信息,对防汛重要会议和重要举措进行宣传解读,通过发放宣传册、举办科普讲座等方式,加强防汛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增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风险识别、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