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第一批00后已经开始上班了”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仿佛世纪之交的钟声犹在耳畔,这一代人还正在家庭与学校的庇佑下成长,转眼却已经走向社会,开始没入湍流,却尚未成为砥柱。在长辈们看来,这或许是与众不同的一代人:他们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吃不了生活的苦;他们嘴里说着新潮的词汇,过着离经叛道的生活。
这些无法被理解的叛逆,让他们被看作是“垮掉的一代”——而这或许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宿命。实际上,所谓“垮掉”,不过是拥有解构旧秩序与重建新秩序的勇气。面对急剧变化的外部世界,青年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反而成为了锚定心灵的坐标——自嘲“在上班与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看似躺平的戏谑背后,是当代年轻人更加多元的价值观念与人生选择: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再是唯一的追求,幸福可以有很多标准。当不再只以分数和学历作为衡量人生的标尺,我们开始呼吁反内卷、反优绩主义。就像近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人生是旷野”一样,在“中国人关键的一生里”,我们可以选择减速甚至跳过。

本文摄影类配图均源自新华社
诚然,面对情绪焦虑、压力过载的现代社会,这样的反抗或许出于一种无奈,但背后自有重建天地的生气:反对学术霸凌,反996与过度内卷,追求男女平等,倡导社会公正,在网路平台永不疲倦地发声。五四青年的那份热忱与执着,相距百年,仍在当代青年耳边荡起回声。
新世代的新青年不仅重建自我,也在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在互联网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加靠近世界的边缘。对当代青年来说,“地球村”不是千禧年的一个梦想,而是现实中一个充满希望的可能。TikTok禁令后,大量“难民”涌入小红书,“外面的世界”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全球各地的青年用不同的语言互相问候,中国又一次敞开了她的襟怀。

如果说百年以前的五四青年还需要远渡重洋求学救国,饱受屈辱和压迫;对于这一代青年来说,我们已不再专注于霸权体系下的“强国”“弱国”,而是透过偏见与敌意看见平等个体间的友爱互助。我们比任何时代都更加相信,“世界人民大团结”不是谎言,而是历史背面隐藏的真相。这份对世界的好奇与友善提醒我们:即使跨越百年,青年心怀天下的心也从未改变。
或许谁也不是垮掉的一代,又或许谁都曾面临质疑与挑战。但中国青年始终不曾停下脚步:百年以来,每一代青年都曾迷茫过、彷徨过,但始终奔跑着、呐喊着。110年前,《新青年》杂志创刊,陈独秀先生有言:“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一代人有一代之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之个性。正如百年前五四青年打破封建枷锁,今天的我们同样在打破旧的社会秩序,讲述新的青春故事。
从“垮掉的一代”到“重建的一代”,我们重构秩序,重观世界。由街巷上的振臂高呼到现代世界的另类抗争,改变的是表达形式,不变的是对自由与进步的永恒追寻。当“五四”的火炬传递到新世代手中,我们将以自己的方式构筑这个时代崭新的精神光谱。(本文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学子)

点击查看专题
作者:王佳璇 编辑:李明 校对: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