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第二届漓江文学奖虚构类获奖作品《泥潭》新书见面会在桂林市新华书店桂林书城6楼举行。作者刘楚昕与上百名读者分享创作心得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作为漓江文学奖的获奖者,再度回到桂林的刘楚昕感慨地说,桂林“是梦开始的地方”。
刘楚昕携《泥潭》回到桂林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痛苦,但回头想想,都是传奇。”5月27日,第二届漓江文学奖在桂林揭晓,刘楚昕的《泥潭》荣获虚构类奖,著名作家余华亲自为他颁奖。获奖后,他发表的获奖感言感动全网。
6月12日,《泥潭》在当当网启动预售,仅8天销量便突破30万册。

《泥潭》封面。
7月6日下午,刘楚昕携《泥潭》回到桂林,在桂林书城举行了新书见面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对于《泥潭》这部作品,第二届漓江文学奖的授奖词是这样写的:“小说从辛亥革命拉开帷幕,以武昌起义为舞台,一个梦境叠着另一个梦境。意识流般的画外音,双线人物互为镜像,令人性的善恶互为纠缠。多头并进的叙述中,主角看似有名有姓,实则被乱世灭名的无名氏轮番取代,有人完成了精神救赎,有人撕开了命运缺口,更多人颠沛流离与生死两难的陌路,黏稠如泥潭的历史裹挟的蝼蚁,众生表现出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剖析以及独特的艺术感召力。作品在写作策略上别出机杼,书中套着另一套另一本书未完成的同名作,将文本以自我否定和自我增值的方式建立了复调结构,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稗官野史。”
新书的腰封上,两位著名作家的评价尤为醒目。其中著名作家余华写道:“刘楚昕的《泥潭》,在亡灵开口那天,历史开始了讲述。”茅盾文学奖获奖者、广西作家东西则这样评价道:“通过书写,他的传奇像上了油的锁头那样打开了。”
当天,市民卢女士带着新书来参加见面会。卢女士说,自己是从第二届漓江文学奖的颁奖直播上了解到这部作品的。她说:“我对《泥潭》非常感兴趣。在作者笔下,书中历史背景的焦点和人物冲突都很强烈,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作品。”

刘楚昕签售新书。
给文学青年的“失败建议”
在当天的见面会上,刘楚昕回顾了自己的创作之路。
他说,自己在十三四岁时就有了成为作家的梦想。这些年来,他有过很多次投稿被拒的经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写作,坚持至今。《泥潭》自2013年萌发创作念头,创作前后经历了6年时间,期间反反复复修改打磨,最终斩获漓江文学奖。
当主持人问刘楚昕,对正在文学路上探索的年轻人有何建议时,刘楚昕谦虚地表示:“我没有什么成功的建议,只有‘失败’的经验。”
刘楚昕说,对于任何想从事写作或者已经开始写作的人来说,首先需要模仿名家的作品,学习他们比较成熟的写作技法。其次就是多投稿。“每一次投稿都是一次考验,哪怕没有发表,也说明你的作品尚存在问题或不足的地方,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刘楚昕笑言,如果他刚开始投稿就有作品发表,那他可能就会变得飘飘然了,不会再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自己的文字,“说不定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了。”
此外,刘楚昕也给年轻人一个建议,在从事写作的同时,最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因为传统文学不像网络文学,难以靠“一夜爆火”获得高收益。写作之路漫长,或许需要10年、20年的坚持与沉淀才有所成就,因此需要一份工作维持生计。

刘楚昕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
桂林是梦开始的地方
从5月27日在桂林领奖,到7月6日再次来到桂林,刘楚昕在短短40天里两次与桂林“相遇”。
当见面会的主持人问他,这次回到桂林有什么感受,刘楚昕感慨地说:“(桂林)是梦开始的地方。”
刘楚昕说,在获得漓江文学奖之前,他每天晚上八九点会坐地铁去长江边坐坐,看着江对岸高楼大厦的灯光,听着江水打击岸边的声音,“每天就这样在江边待大约10分钟,什么都不做,放空自己,然后再坐地铁回家。”刘楚昕说,这样他才能缓解自己心中的焦虑。
“其实当时我也想过,如果没有获奖会怎样?我心里想说,没有获奖就没有获奖,大不了洗洗睡了,回去第二天又开始改稿,直接下一本。”刘楚昕说,直到颁奖那天,他心中期待的感觉越来越强烈,当听到评委念出“刘楚昕”三个字的那一刻,“我感觉终于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
谈及未来创作,刘楚昕说,期待桂林能给他带来更多灵感,也希望有机会能多来桂林,好好感受桂林的山水与人文。
来源: 桂林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