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林杉 通讯员常保青)春风轻拂,纸鸢翩跹。4月29日,一场横跨3000公里的教育实践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初级中学与新疆博乐第一中学同步展开。非遗风筝化作文化纽带,串联起两地师生的智慧与情感,为“五育融合”与民族团结写下生动注脚。

活动在两地校长的云端致辞中启幕。江夏一初中校长阮正林将此次实践称为“教育协同发展的创新尝试”,新疆博乐一中校长胡琦珩则动情比喻两地情谊“如丝线般绵延不绝”,并期待通过跨区域合作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课堂实践环节中,江夏区实验高中的吴博老师借助AI助手“小梦”,带领学生穿越千年历史长河,从鲁班“木鸢”到现代非遗技艺,生动还原风筝的文化脉络;江夏郑店小学的瞿雪莲老师以“油菜花”为灵感,指导学生挥毫泼墨,绘制出春意盎然的风筝;而新疆学子则以民族服饰、草原少女为主题,用斑斓色彩勾勒出大美边疆的风情。与此同时,江夏大花岭小学的李裕慧老师手把手教授传统技艺——扎竹骨、糊筝面、系提线,学生们屏息凝神,指尖翻飞间感受匠心传承。

“赠筝寄情”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在江夏就读的新疆学生手捧象征博乐文化的风筝,郑重交予江夏区教育局代表;武汉师生则回赠绘有曾侯乙编钟、黄鹤楼、樱花等荆楚元素的风筝。两地风筝一南一北,却承载着共同的愿景——“中华民族一家亲”。

随后的放飞仪式上,操场化为欢乐的海洋。尽管扎制过程中竹篾划伤手指、胶水沾满衣袖,但当亲手制作的风筝腾空而起,孩子们的欢呼声瞬间淹没所有艰辛。江夏一初708班的倪妮望着空中舞动的风筝感叹:“这根线连着的不仅是风筝,更是我们和新疆同学的心。”
在学科融合研讨沙龙中,教师代表高度评价活动的教育价值。主会场教师纷纷表示,活动以“如何制作风筝”为切入点,融合语文教学、美育与劳动教育,设计阶梯式问答,打破学科边界。新疆分会场教师则强调,云端技术让两地共享课堂,让“五个认同”在实践中生根。

江夏区教育局副局长郑超以“四个体现”总结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实践、五育融合与数字教学的创新探索、跨地域教育资源的深度共享、面向未来的育人模式突破。武汉市教科院副院长谢琼进一步指出,此次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创造—分享”的育人链条,实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目标,为新时代课堂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据悉,此次活动是江夏区推进“双减”政策与新课标落地的创新举措,未来两地将继续深化合作,让教育之筝乘着民族团结之风,飞向更高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