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张伟祥 东营报道

午夜时分,颜波涛目不转睛地盯着面前的六块显示屏,伴随着设备运转声,一盘录像带读取完成——又一段已经模糊的岁月在他的手中变得清晰起来。

颜波涛的工作室坐落在东营区西三路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院内老旧的三层办公楼,看起来满满都是时间流逝的痕迹。在这里,他用八年时间修复了两万多盘录像带,串联起了这座城市因高速发展而略显模糊的记忆,也让五千多个普通人重新见到了逝去的亲人与童年的自己。

父亲病榻前开始的修复之路

今年40岁的颜波涛经营着一家数码工作室。工作之余,他义务帮助市民修复转存老式录像带,八年来成功修复和转录两万多盘录像带,累计时长超过3.5万小时。

颜波涛与录像带修复的缘分,始于2019年父亲的一场大病。当时他父亲因病住院,情绪低落。为了给父亲树立康复信心,颜波涛找出记录父亲青春岁月的录像带,修复转录后与父亲分享。

“看着视频,听父亲讲述当年的故事,过去的记忆又浮现在眼前。”这一刻,颜波涛决定成为一名“时光修复师”,帮助更多人找回记忆。

颜波涛大学学的是导演专业,毕业后却选择了电脑维修工作。他坦言:“修电脑和导演本质都是观察生活。”上门修电脑能让他坐在“离舞台最近的观众席”,每天见证普通人在生活这部大戏里本色出演自己。

承载城市记忆的艰辛工作

在颜波涛的工作室里,六个显示屏和二十多台各种型号的录像带采编机构成了独特的风景线。这里堆满了旧史志资料、相册、笔记,空气中飘荡着霉菌磁粉,常使他咳嗽不止,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大家信任我,我就要坚持把这份事业做下去,为更多的人找寻宝贵的记忆。”颜波涛的承诺简单而坚定。

来找颜波涛转录老式录像带的以中老年人为主。随着年龄增长,他们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日俱增,这项“小众”业务成了不少中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一位市民表示:“我有孩子的录像带,现在他们不在身边了,我就通过颜师傅做成U盘,偶尔拿出来看看。”

重现亲人笑颜的珍贵时刻

在颜波涛的工作室里,每一份委托都承载着一段深沉的故事。有人经历了丧亲之痛,希望留存亲人的音容笑貌;有人为了找回自己儿时的记忆,再次感受那份纯真与快乐。

一位市民带着一盘记录儿子童年影像的录像带找到颜波涛。这盘拍摄于二十多年前的录像带已经损坏,画面满是雪花,声音嘈杂不清。她希望影像能得到复原:“那个年代录像不便宜,我找人给儿子录了像,就是想留个纪念。”

颜波涛义务修复好影像后,转成电子版交给她。当看到画面中重现儿子童年的模样时,这位母亲久久凝视着屏幕,眼眶湿润。

技术挑战与情感共鸣

录像带修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工作。颜波涛的修复流程充满仪式感:早晨预热设备防静电,为发霉的磁带“除尘按摩”,遇到断裂带基需手工拼接。最复杂的一盘录像带,他拆装了七十多次。

“这个行业很容易成为大拿,因为你经常会遇到一些写着‘无法采集、没有信号、废带’的带子,”颜波涛说,“很多人都会放弃,但主人不相信,觉得还有希望。”

做“时光修复师”的八年里,颜波涛收到过很多感谢,见证过无数泪水。他坦言已经见了太多感动场面,但这些经历让他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每一天。

“很多人是因为家人去世感到遗憾,才会翻出当年的影像资料回忆父母的好。这些经历提醒我应该更多陪伴家人,包容他们的脾气。”

颜波涛也已经遇到了多次老人带着全家前来致谢的场面。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连照相机都没有,有些地方风俗甚至不留存老人任何影像资料。

用数字档案保存历史记忆

为了防止修复好的影像再次丢失,颜波涛采用最可靠的方法保存这些珍贵资料——他买了四百七十多块硬盘,每500G存储一份资料,进行四重备份。

除了修复工作,颜波涛还坚持每天写2000字左右的“生活分镜”,记录来找他修复录像带的人的故事。坚持七八年下来,已经写了近七百万字。

这些故事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颜波涛将大家组织起来,分门别类建立互助群组,如今已有五百四十多个社群,包括闲置家具置换群、闲置图书交流群,全都是纯公益的。

如今,颜他的个人抖音账号已经发布了1.1万多个视频素材,设置了百余个分类合集。他说:“除了这一生,我们没有其他时间。要抓紧时间找到更多的老录像带,让更多人找到过去的‘回忆’。”

旧货市场里,颜波涛依然在寻找有关东营城市印象的影像资料。学校活动、城市旧貌、婚礼现场……这些夹杂着“雪花”的画面不仅定格了时间,更承载了这座城市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