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临猗县人民检察院_检察风采】

大家好,我是陈建祎,一名来自运城学院法学系2204班的学生。作为一名法学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坚信“法律的终极目标不是逻辑,而是经验”。在运城学院法学系系统学习三年后,通过检校合作平台,我有幸走进临猗县人民检察院,开启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生涯。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触摸到司法实践的温度,更深刻理解了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责任与使命。从案卷审查到直面犯罪嫌疑人,从法律文书撰写到参与认罪认罚程序,每一次实践都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对法律职业的诸多困惑,也为我的职业理想注入了更坚实的力量。
对于法学生而言,检察机关既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司法机关,也是连接法律理想与社会现实的桥梁。在课堂学习中,我们通过刑法条文理解犯罪构成,通过刑诉法掌握程序正义,但真正走进检察院后才发现,法律的生命力在于运用,实践是检验理论的试金石,责任是法律人的必修课。
参与案件讨论时,检察官反复强调“每个案件背后都是鲜活的人生”,这句话彻底颠覆了我对司法工作“冷硬”的刻板印象。无论是审查报告中的一句存疑标注,还是讯问时对犯罪嫌疑人权利的告知,都让我看到法律人肩负的守护公平与挽救失足的双重责任。
审查报告作为案件审查的核心载体,是实习中接触最频繁的工作。协助检察官助理整理案件审查报告,是我实习中的核心任务之一。这项工作看似基础,实则充满挑战。从侦查机关移送的卷宗中,我需要系统梳理犯罪嫌疑人有无前科、起诉意见书的核心主张、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与辩解、证人证言的印证关系以及各类证据的合法性审查。
面对数百页的案卷材料,我学会了用“五步法”高效梳理:首先通读起诉意见书,明确指控逻辑,标注犯罪嫌疑人供述中的关键时间节点;然后交叉比对证人证言与物证、书证的关联性,核查前科记录是否影响本案量刑情节,最后按照证据类别,比如物证、书证、电子数据等分类建档。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法律人的严谨不仅体现在法律适用上,更在于对证据细节的“锱铢必较”。
当所有证据材料如拼图般归位后,总结审查结论成为最考验功力的环节。检察官助理教会我用“三问法”检验逻辑:证据链是否完整、矛盾点是否合理排除、法律要件是否全部满足,这些训练让我逐渐养成了“让证据说话,让法律裁量”的思维习惯。
参与讯问工作的经历尤其令我难忘。在讯问室里,我见证了检察官如何通过讯问艺术突破案件瓶颈。某次涉嫌故意伤害案的提审中,嫌疑人始终回避关键细节。检察官并未急于施压,而是从家庭关系切入,用亲情细节触动其情感防线,最终促使其如实供述。这让我明白,讯问不仅是查明事实的技术活,更是洞察人心的社会学。
更让我震撼的是检察官对程序正义的恪守。一次交通肇事案的讯问中,嫌疑人因文化程度低无法理解“认罪认罚”含义,检察官特意放缓语速,用方言逐条解释法律后果,并等待其与家属通话商议后才继续程序。这种对权利的尊重,让我看到司法文明在基层的真实模样。
参与认罪认罚从宽案件的同步录音录像工作,让我对“镜头下司法”有了全新认知。从权利义务告知书的逐条解读,到量刑建议的协商过程,再到值班律师的现场见证,每一个步骤都在同步录音录像设备的记录下规范开展。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检察官对“自愿性审查”的严格把控。他们会反复询问:“是否受到威胁或引诱?”“是否理解放弃法庭辩论的后果?”甚至在犯罪嫌疑人签字前,特意向还是没有太了解自己量刑的犯罪嫌疑人耐心解释,为其解答疑惑。这些细节让我懂得了,认罪认罚制度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司法效率,更在于通过严密的程序保障,让每一个选择都经得起法治的检验。
尽管实习尚未结束,但这段经历已在我心中播下数颗种子,从最初面对证据材料的手足无措,到能够独立完成审查报告;从旁观讯问时的紧张不安,到能协助整理讯问提纲,我深刻体会到法律实务对复合能力的要求,既要有抽丝剥茧的证据分析能力,也要有洞察人性的沟通智慧;既要熟悉实体法的适用规则,更要精通程序法的操作细节。
站在实习的中途回望,临猗县人民检察院的检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些整理过的卷宗、记录过的笔录、参与过的具结,已悄然转化为我法律职业生涯的基石。在接下来的实习中,我将继续以“空杯心态”学习,在参与公益诉讼、案件研讨等工作中拓宽视野;同时,带着实践中发现的知识盲点,重新审视课堂理论,构建“理论-实践-反思”的成长闭环。
“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对法律的真诚信仰。”这句镌刻在检察院大厅墙上的话语,将成为我毕生的追求。我愿以此次实习为起点,在未来的法律道路上,既做心怀热忱的理想主义者,更做脚踏实地的实务践行者,让青春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中绽放光芒。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