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正值春分前后,万物复苏,但许多人却陷入情绪波动与睡眠困扰。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科主任、睡眠医学中心主任,主任医师陆正齐指出,季节转换带来的生理变化与环境波动是重要诱因。值此睡眠日之际,倡导公众通过科学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睡眠质量,平稳度过这一关键时段。
情绪波动因何起?多因素交织需关注
陆主任分析,春分前后人体新陈代谢加速,若适应不良易引发疲劳与情绪起伏。日照时间延长导致生物钟转换,部分人群可能出现烦躁或低落情绪。此外,春季气压、湿度波动频繁,直接影响内分泌系统,尤其是五羟色胺、多巴胺等情绪相关激素的分泌,加剧睡眠节律紊乱。

针对这一问题,陆主任建议从四方面调节:
1、规律作息:固定睡眠与起床时间,稳定生物钟,减少波动。
2、适度运动:踏青、瑜伽等户外活动促进内啡肽分泌,缓解压力。
3、饮食调节: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及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全谷物、坚果、鱼类,避免高糖高盐饮食加重身体负担。
4、心理调节:通过冥想、深呼吸或梳头放松神经,增加社交互动疏解情绪。

助眠有方:食物与习惯双管齐下
春分后白昼变长,睡眠易受干扰。陆主任推荐以下助眠策略:
饮食助眠:
色氨酸食物:牛奶、香蕉、燕麦等促进褪黑激素合成,睡前喝温牛奶助眠。
镁元素补充:菠菜、南瓜子、黑巧克力等帮助放松肌肉神经。
维生素B6:三文鱼、金枪鱼等调节血清素与褪黑激素平衡。
中医食疗:酸枣仁、莲子、百合等药材可养心安神,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习惯调整:
- 规律作息:每日22-23点入睡,周末亦保持节律。
- 优化环境:使用遮光窗帘、白噪音机营造安静睡眠空间。
- 睡前放松:提前1-1.5小时远离电子设备,阅读或冥想助眠。
- 适度运动:白天运动提升睡眠质量,避免睡前剧烈运动。
- 避免刺激物:咖啡因、酒精及辛辣食物干扰睡眠,需忌口。
- 特别提醒,春季应遵循“春捂秋冻”原则,夜间过早减衣易受寒,影响睡眠质量。若长期情绪波动或失眠严重,需及时就医排查继发性病因,接受专业治疗。
- 春分养生需“内外兼修”,既要顺应自然节律调整生活方式,也要关注身心平衡。通过科学饮食、规律作息与心理调节,方能平稳度过季节转换期,拥抱健康生活。
监制|肖振生
编辑|周羽 林丽丽
记者|戴威 冯雪
通讯员|粤卫信
责任编辑:周羽